2025 年 2 月 20 日,国际知名拍卖行佳士得(Christie's)在纽约举行了首场 AI 艺术专场拍卖会 “增强智能”(Augmented Intelligence),这场拍卖会汇集了多位艺术家借助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包括 Refik Anadol、Holly Herndon、Mat Dryhurst 等,标价高达数十万美元。然而,这场拍卖会引发了强烈的争议,截至 2 月 20 日,已有逾 6000 人联名抗议。
拍卖会概况
这场名为 “增强智能” 的拍卖会于 2 月 20 日至 3 月 5 日举行,涵盖了从早期 AI 艺术先驱到当代创新者的作品。拍卖会展示的作品在 AI 使用方面差异巨大,有些是实物,有些是作为非同质化通证(NFT)出售的纯数字作品,还有一些既有数字组成部分也有实物组成部分。例如,亚历山大・雷本的《无题机器人绘画 2025》在生成初始图像后,会不断向外扩展,随着拍卖中的每次新出价而增加新的部分,并由一个油画机器人将其转换到实物画布上,该作品的估价从 100 美元到 170 万美元不等。
(拍卖会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争议焦点
抗议者认为,许多作品使用的 AI 模型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版权作品进行训练,这导致了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上的价值被模糊化,进而使许多艺术家陷入了困境。他们指责 AI 系统在未经授权或补偿的情况下利用他们的创作,形成对人类艺术家的剥削。
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关于版权和合理使用的法律框架正遭遇严峻挑战。美国版权局近期认为,艺术家可以为使用 AI 工具创作的作品申请版权保护,但是完全由 AI 生成的作品仍旧无法获得版权。对此,部分 AI 艺术家也对抗议者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 AI 图像是多种创作的组合,而非单一艺术家的 “盗用”。
佳士得的回应
佳士得表示,此次拍卖旨在探索 “AI 时代美术领域的人类能动性”,促使观众思考艺术家和创造力不断演变的角色。佳士得数字艺术总监妮可・塞尔斯・吉尔斯强调,专场拍卖其实在论证 “AI 是增强而非替代人类创造力的工具”,指出参与拍卖的艺术家们对于 AI 的使用是彰显主体意识、受创作者意图所控的。
案件影响
在艺术界,此次拍卖引发了对艺术创作主体边界的思考,促使艺术界重新审视 AI 艺术。一些收藏家开始对 AI 生成作品持谨慎态度,担心其版权问题会影响作品的价值和市场前景。同时,该事件也推动了艺术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促使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探索如何在保护艺术家权益的同时,推动艺术行业的创新。
在法律界,该事件凸显了现有法律框架在面对 AI 艺术时的模糊性,引发了法律界的深入探讨。一些法律专家建议针对 AI 艺术的定义和版权问题,建立新的法律框架。该事件可能会推动法律的完善和创新,促使立法者和法律从业者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法律框架内保护艺术家的权益,同时鼓励技术创新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
在社会层面,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 AI 技术的担忧,促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 AI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如何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该事件也促进了公众对艺术和版权的认知,让更多人了解到艺术创作的复杂性和版权保护的重要性。
在行业层面,该事件可能会促使行业规范的建立,例如制定 AI 艺术的创作标准和版权归属规则等。一些行业组织和机构可能会加强对 AI 艺术的监管和管理,以确保其合法性和原创性。同时,该事件也可能会推动行业自律和合作,促使艺术家、艺术机构、科技公司等各方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探索如何在 AI 时代实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